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12/1-12/25全館商品累積優惠 最低 8 折起
在攝影初期,不要急著建立自己的風格,多去學習、嘗試不一樣的風格,風格不是只有色調,還包括構圖方式。從你喜歡的照片開始模仿,久而久之,你會開始建立喜好,風格會自然而然地成形。___攝影師 黃柏雯
冷漠、孤寂、神秘、壯闊、感動等,黃柏雯的照片觸發觀者多種的感受,透過他的視角, 我們看到了他眼中的風景,也更認識這位如霧一般的攝影師。
黃柏雯接觸攝影的起點始於興趣,從小寒暑假全家都會去野外露營, 住在陽明山腳下,沒事就會上山走走,很習慣山林裡的生活,對他 來說,爬山是日常的活動,很自然的想用相機紀錄當下的所見與感 受,山林風景是他最常拍攝的主題,不管是一般的郊山或甚至是中 高海拔的山岳他都拍,他不諱言,現在爬山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拍到好看的景。
2021 年,他和朋友組團到花蓮的嵐山工作站拍攝,「嵐山工作站」 是花蓮三大林場之一,標高 1970 公尺,1960 年為了開採當地林木而設立,直到1980 年停止開採而廢棄,在當地山林遺留了大規模的房舍與作業廠房。這趟旅程從花蓮的水源地出發,去程需徒步 2 天 半才能到達,他們以拍攝為目的,規劃了來回共 6 天的行程,由於 路途偏遠且路況不明,為了避免迷失在山林,他們特別請一位對當地環境非常熟悉的嚮導帶領。「一開始是看到許多山友以記錄的形式拍攝,看到照片中很多很棒的場景,心想應該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呈現,我想要親自去探訪,把它拍攝紀錄下來。」
出發時剛好遭遇鋒面,水氣豐沛,雨滴打落在他們身上,彷彿為他們灑水祈福,帶走了熱氣, 也帶來了具有氛圍感的霧氣,山林裡雲霧繚繞、 鬱鬱蒼蒼,翠綠的松蘿與苔蘚蔓生在樹木枝幹 上,微光從林木縫隙中透入,由於經過霧氣, 光線變得柔美,充滿靜謐與未知,就像走在《魔法公主》裡的山獸神森林。
喜歡以霧為主題的他,霧也呼應了他的個人特 質,喜愛自然風景,總喜歡到人煙罕至的地方 拍攝,同時也給人神秘、虛無飄渺的感覺。「我特別喜歡拍攝起霧的山林,由於臺灣山林多以闊葉林為主,看起來豐富卻也雜亂,很難看出 一棵樹真正的姿態,可是霧的出現,讓背景單一化、甚至虛化,樹的型態自然就展現出來,行走在起霧的山林裡是一種樂趣。」除此之外, 霧讓整體環境顏色變得平淡,在後製修圖時反而有更大的創作空間,不管是轉為暖色或是冷色調照片都會更加自然。
「廢墟」是黃柏雯另一個重要的拍攝主題,廢墟攝影始於 2010 年當兵時期,一位學長邀約休假時一起去瑞芳的「十三層遺址」,依山而立的斑駁建築彷彿漂浮的「天空之城」,他第一次的廢墟攝影就從這裡開始。「光線從縫隙中 打進來,從外面看不出來原來裡面有這麼多光影變化。後來陸陸續續拍了好幾次,早上和下午光線不同,每次看的感覺都不一樣。」
他喜歡以「自然光」拍攝,廢棄的校園、戲院、醫院、古宅等都是他的拍攝對象,「我喜歡強烈的光影,特別是清晨和傍晚陽光打進來,從隙縫中斜射出的光。」除非在完全黑暗的環境才會用人造光源補光,像是他之前去金門的花崗岩醫院,如果沒有燈光,這座地下醫院是一 片黑暗。
「早期都是和朋友一起去拍廢墟,但是拍著拍著,如果你真的想要拍好作品,你的同伴會是干擾,如果地形環境已經很熟悉了,我就會自 己去。可能只是要捕捉某一刻的光影,我就會算好時間自己去。」
儘管拍攝過這麼多廢墟,他卻從沒遇過超自然現象,「我不怕碰到靈異事件,目前也沒有碰過,比較怕碰到活人!」有一次他和學長去拍攝位在三峽的「海山一坑」,這座礦坑曾在 1984 年發生多次礦災,造成近百人死亡,一位倖存的礦工在當時被迫食用同伴的肉來維生,許多靈異傳聞不脛而走。當時他們拍攝到一半,竟然有一位阿伯從裡面慢慢走出來,把大家嚇了一跳,幸好只是虛驚一場,可能是附近種菜的居民,這也是他最難忘的拍攝經驗之一。
什麼是風景?什麼樣的景色才是美的?黃柏雯:「以往對於風景的認知很狹隘,以為只有晨昏才是最棒的,但作品越看越多,也把自己對於風景的定義慢慢擴大,大景、日常、人文都能是風景的一部分。」
本文內容為部分節錄
完整內容詳見雜誌《一隅:觀看的方式 Ways of Seeing》
《一隅:觀看的方式 Ways of Seeing》
10/14-12/31 凡購買HMM全站任一商品
即可以單本$299優惠加購(原價$38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