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影本身即是紀錄,今天拍的照片是明日的歷史,它與回憶和情感緊緊相扣。___攝影師 沈倩如

以食物攝影為專長

 

早期寫部落格時,我習慣用大光圈對著食物拍,後來朋友介紹我讀一本美國專業食物攝影暨造型師寫的書,讓我完全開竅,特別是需仰賴整體造型的情境式食物攝影。讀了書,我才知道食物照不是近拍一道自認美味的料理,它的立體有賴光影塑造,氛圍有賴相關道具營造;而每個道具與主角食物必須相關且合理,才能搭建一個完整的故事。部落格以料理為主,實質是分享生活故事,所以受了這本書的啟發,後來的拍攝都用情境表達。

 

在有世界種族大熔爐之稱的美國生活,可以接觸更廣的生活和社會層面,聽人家聊懷鄉念舊的食物故事,談食物的文化和歷史,講述專業烹飪技法,或從食物探討社會議題和趨勢,我把聽來的和讀來的,感性的和理性的,塑造成一個個有故事性的畫面。曾有人問我,還會不會再寫作?我說,我把所有的靈感都放在攝影上了。

 

先從觀察與思考開始

 

大多數人都是在社群平台看照片,跟著擺拍,買一樣的道具,穿同款的衣服,按讚數也果真迅速大增,以為真的拍得好了,但是所謂的「好」不過就是社群平台裡呈現的樣子。這讓我有點感慨,好像攝影觀念和技術都不那麼重要了,甚至有的人 買了台相機並不準備先好好認識它,一切都交給後製和道具就好了。

 

注視一張照片時,不妨試著找出它在哪些地方對你有所啟發。若喜歡裡面的光影,那它們落在主角食物和場景的哪個地方?又為什麼在那個地方?若喜歡暗調,那道具是否與明調用的不一樣?照片裡是什麼樣的色彩組合?若喜歡 道具擺設,那它們的位置與主角食物有何關聯?同樣地,問問自己哪裡不喜歡,為什麼?當你 在想這張照片在描述什麼時,也想想看有什麼是沒說出的?

 

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。了解喜歡的元素後,將之應用到自己的拍攝,並因應實際拍攝現場做調整,這才是屬於你自己的拍攝。最後,攝影就會化成一種直覺。

 

本質的簡單性

 

隨著品味及生活各個層面的演變,我的攝影也會跟著改變,且持續 在變。有一點確定的是,現在的作品比以前初入行時更有凝聚力。

 

這幾年個人最明顯的改變是拍攝簡化。我以前是個做任何事都有計畫的人,甚至還有備案,若有狀況出現,可馬上應變。以旅行為例,向來我都是自己規劃旅行,仔細到在陌生的目的地連地圖都不需要 就知道怎麼走。疫情後的旅行開始,我盡量減少計畫,走到哪看到哪,沒有必看和必吃。6 月初我獨自一人在倫敦旅行,行前沒做任何規劃,完全放任自己亂走,有時隨興跟著前面貌似觀光客的陌生人,看他們帶我到哪。這樣的心態轉變也反映在拍攝上。如果是完全由我掌控的案子,我會減少餐桌造型,盡量透過光影和極簡的道具線 條來襯托主角食物。

 

李察吉爾主演的《天堂之日》(Days of Heaven)的攝影指導 Néstor Almendros,曾寫過一篇文章敘述如何拍攝這部電影。他說 所有的技術都秉持一個原則「本質的簡單性」— 透過簡單的技術,達到最佳影像品質。我欣賞這樣的拍攝理念。

 

旅行為食物拍攝帶來靈感

 

旅行讓我見識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和美食,說食物拍攝最受旅行影響,一點也不為過。有的地方具有獨特的色彩組 合,有的光影給我不同感受,我會在工作室練習如何重現 這些比較偏向個人感受且微妙的細節。(客戶通常藉由道 具來造型地方料理,很少要求光和色彩。)旅行時,所有與食有關的人事物都能引起我的注意。我會吃在地料理和逛傳統市場,也會上擅長將在地食材以不同方法演譯的餐廳。如果時間不多,就參加當地的 food tour,讓在地導遊帶著體驗。

 

美術館是另一個靈感來源,現場看的視覺震撼是網路和書刊無法比擬的。我會拍下畫作中讓我特別心儀的部分,可能是紋路、色彩或人物表情,做為日後情境參考。閱讀時 看到的動人字句也能讓我有所啟發,它會使我想創造一些視覺,來表達文字給我的感受。對我來說,攝影一定要有感覺。我不大會問自己,按下這個快門的意義和原因是甚麼。有感覺了我就拍,若沒有,看照片的人多數也不會有。這樣的感覺讓我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有屏息的快感。也是透過攝影,我找到了一種表達自己並講述我想像的故事的方式。

 

 

本文內容為部分節錄
完整內容詳見雜誌《一隅:觀看的方式 Ways of Seeing》
 

 

   《一隅:觀看的方式 Ways of Seeing》
   10/14-12/31 凡購買HMM全站任一商品
   即可以單本$299優惠加購(原價$380)